将历史化为永恒——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正式开馆营业

栏目:往年新闻 发布时间:2009-12-24

    金辉建筑承建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于2009年12月24日正式开馆营业!
        2007年12月22日,被誉为“海上敦煌”、在海底沉睡了八百多年的南海Ⅰ号古沉船在沉箱和救护船舶的保护下成功出水。南海Ⅰ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是我国从南宋至今八百多年的海洋文明的有力实证。可以说,南海Ⅰ号古沉船本身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重要标志。   
        为了保护、展示和收藏“南海Ⅰ号”沉船船体和船上数万件文物,更完整地保留古沉船和船上货物留下来的历史文化信息,在阳江海陵岛“十里银滩”上,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划拨专款两亿多元打造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这个兼具中西建筑艺术特色的博物馆不仅是“南海Ⅰ号”出水后的新家,也是弘扬和展示中国千年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文明的重要场馆。
        博物馆整体建设用地12.9万平方米,控制用地10万平方米,总建设面积约2万平方米,主要由“一馆两中心”(即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学”研究中心和研发中心)构成,设有陈列馆、水晶宫、藏品仓库等。博物馆总体布局背山面海,由北向南展开。创意紧扣海的主题:优美的连续曲线造型给人以大海波涛起伏的美感,又如展翅翱翔的海鸥;从上俯瞰,其外形犹如古船的龙骨,给人船行无疆的想象。在5个大小不一的椭圆形舱体中,位于中央、面积最大的3号馆中的“水晶宫”用于保存“南海Ⅰ号”古沉船。60×40×13米的“水晶宫”是一个海水环境密闭式玻璃墙展厅,像一个巨型的玻璃缸,其水深12米,水质、温度及水环境都与沉船所在的海底位置完全一样。这既是为了给 “南海Ⅰ号”古沉船营造一个安全的存放空间,也是为了让游客可以通过首层的水下观光廊环绕参观平移到玻璃缸的古沉船,观光廊楼面距沉船最高23.6米,站在楼面上就对沉船一目了然。通过“水晶宫”的透明玻璃,还可看见水下考古工作者潜水发掘打捞文物的示范表演。模拟海底环境对古代木质沉船加以保护、展示和收藏的博物馆在世界范围内不多见。
        根据要求,博物馆需有紧扣主题的造型、紧凑合理的结构、完善的功能、建筑设计与文化内涵高度的统一,这既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特色,也使这一项目成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建筑。 许多参与过省内外大项目建设的工程师反映,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建设,是他们经历过的、堪称罕见的复杂项目——地质条件复杂、工种关联度高、工期十分紧张。正因为这样,不少建筑公司望而却步。广州市金辉建筑置业有限公司凭着近30年的建筑施工经验,勇敢地承担了这高难度项目的建设。
        由于博物馆在海边施工,空气含盐量高,腐蚀性强,一般的混凝土难以抵御海风的侵蚀,而且阳江每年都有台风的侵袭,因此,博物馆主体工程采用施工难度较高的耐久性混凝土结构,以及清水混凝土面层,这在国内外都是一种新的尝试。也许有人会认为博物馆的外部结构全部用清水混凝土浇制,除了局部有修饰外,没有进行任何装修:既不贴瓷砖,也不喷涂颜料,是不是偷工减料?其实,这样的建筑方式不是“偷工减料”,反而比普通的建筑施工要求更高。纵观国内外很多文化建筑,大部分都是采用这种表现形式的,旨在突出雅致、古朴、大气的风格。
        另一方面,施工的最大难度就是没有细化的施工图,但在施工中又必须要技术深化,要通过坐标、数据、直线、曲线一点点分解,才能落实到施工图纸上,否则工程结构的椭圆及曲面立面的模板、钢筋制作及安装的准确性难以控制。金辉公司针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在现场一直不断优化调整工序。通过圆润、流畅的曲线构成了一个个空间,使建成后的博物馆宛然一件混凝土结构的艺术品,完全实现了设计师的浪漫构想,是一座“藏以文化底蕴、寓意时代意念、融以自然神韵”的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专业水下博物馆,成为广东省文化产业建设的新亮点和文化博物事业起飞的新平台。
        这是金辉建筑史上理程碑式的作品,金辉为能承建“将历史化为永恒”的建筑而感到自豪和骄傲。